9月8日上午9點,全國首家以生豬健康養殖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協同創新中心——“生豬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在華中農業大學揭牌成立。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仇小樂,國家質檢總局動植物檢疫監管司司長黃冠勝,華中農業大學校黨委書記李忠云,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鄧秀新,副校長陳興榮,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召虎,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陳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常信、中國工程院院士熊遠著、陳煥春、羅錫文、張改平,湖北省科技廳、教育廳、農業廳有關領導及相關企業負責人等出席了儀式。儀式上,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和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仇小樂共同為中心揭牌。
我中心由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3所高校共同組建,將與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海口農工貿(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科前動物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行業優勢企業合作,合力打造豬品種培育與繁殖平臺、豬病防控平臺、豬營養與飼料平臺、養豬自動化與環境控制平臺4個平臺,通過協同創新,統籌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核心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領域的各項資源與成果,以培育優良品種、提供安全食品、生產綠色飼料、實現環境友好為目標,在協同創新中自我發展,支撐我國生豬健康養殖發展對人才、理論、產品、技術的需要。
“生豬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的建立是三所行業高校和五個企業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進協同創新,服務生豬健康養殖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舉措。2011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多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旨在加快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集聚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獨特作用,在國家創新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國生豬飼養量、豬肉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僅生豬養殖、屠宰和豬肉制品產值已超過2萬億元。在我國人民肉類食品消費中,約65%來源于豬。長期以來,生豬養殖行業發展事關“三農”,豬肉供給關系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養豬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產業,具有“無豬不穩,豬糧安天下”的戰略意義。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4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6年)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狠抓‘菜籃子’產品供給”、“穩定發展生豬”。
抓好品種、疾病、營養、環境與自動化是生豬養殖的四個關鍵要素,而唯有在全面提升各個要素科技創新水平的基礎上,將四者與產業有機結合,方能實現生豬的健康養殖。協同創新是實現生豬健康養殖的必由之路。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準生豬健康養殖科學前沿和食品安全、兩型社會建設等重大需求,打破學校、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加強合作,積極推進“生豬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意義重大。
新組建的“生豬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依托三所高校的相關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為主體,實行“特區制”管理,在充分集中三所高校可支配創新資源的同時,采用靈活方式與國內外科研機構、企業開展協作創新,圍繞生豬健康養殖進行協同攻關,在食品安全的關鍵領域取得知識、技術和產業的突破。
會上,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三校校長簽署合作協議,相關企業領導與三所高校的領導共同簽署平臺共建合作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