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4日,由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主辦的支原體國際前沿學術研討會在我校生豬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舉行。研討會上,國際支原體研究領域三位學者及我校相關研究方向的老師、博士后、博士生,圍繞支原體機制研究及其創新應用等領域的最新成果作了9場學術報告,并就如何開展支原體相關研究國際合作進行深入探討。
法國波爾多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法國農業研究院支原體研究室主任Alain Blanchard教授介紹了新型支原體基因工程改造技術在生命活動研究和新型疫苗研發中的應用,并著重講解了合成基因組學在最小基因組生命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利用CRISPR-Cas 9技術在實現酵母支原體基因組靶向突變中所取得的最新進展。
以色列Kimron獸醫研究所Lysnyansky Inna教授主要講述了牛支原體獲得性耐藥分子流行病學及其耐藥機制研究,介紹了小鼠牛支原體乳原炎模型在發掘牛支原體致病機制和毒力基因中起到的促進作用。肯尼亞國際家畜研究所Elise Schieck教授則詳細闡述了如何利用氣管插管法羊支原體模型進行羊體安全性試驗和免疫保護試驗的研究,并證明半乳呋喃糖基因是引起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的毒力因子。
我校動科動醫學院教授郭愛珍及其團隊圍繞牛支原體實驗室最新研究進展作學術報告,報告內容涉及牛支原體分泌蛋白組學、功能基因鑒定、疫苗和診斷試劑等多個方面。會后,郭愛珍及其團隊與三位國際學者圍繞支原體致病動物模型、免疫保護評價指標、耐藥性等領域,就雙方進一步開展合作研究、聯合人才培養、聯合研究室建設等進行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