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揚‘創新、創造、創業’的‘三創’精神,努力成為‘三創’人才。”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教授與該校2022級新生共話我國養殖業的綠色前景時談到。
高校教師到企業中擔任高管,企業家到高校中教學授課,是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近年來堅持做的事情。自2014年起,陳煥春帶領學院全體師生,針對行業產業發展需要,提出“科教融合、產教融通培養新時代卓越農牧人才”,校企優勢互補推動共同發展,走出一條校企合作互進共贏的新道路。
校企協同培養人才
“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立足中國養殖業實際,解決中國養殖業發展問題,并能夠面向國際,熟悉掌握發達國家養殖業科技發展前沿,了解發展中國家養殖業發展現狀,具備‘創新、創造、創業’精神和能力。”這是陳煥春院士對華中農大動科動醫學院人才培養工作提出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培養模式的創新,校企聯系越發緊密。為了幫助師生了解行業,破解傳統農牧教育中“行業認知不深、專業認同不夠、知識體系不全、綜合能力不強”難題,學院越來越多的師生進入到產業一線,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走進高校課堂,擔任學生企業班主任和產業導師。
學院舉辦的第二十屆企業家論壇上,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資深副董事長周永順校友作主題報告,并寄語大學生們“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每年,眾多企業家來應邀來校,在各類論壇、報告會或創新創業課堂上授課并與同學們交流,已經成為常態。
赴襄陽市農牧企業開展深度實踐的本科生王永芳,返校后在實習實踐總結中寫道:“在實踐中,我們基于所學知識,嘗試為實際生產提供科學建議。實習中的小成果,讓我堅定了堅持‘四個面向’做科研、將科學研究扎根于企業志向。”
此外,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前往全國各地的農牧企業,既開展實習實踐,也聘請企業高管和技術骨干擔任產業導師,在生產中對學生進行“傳幫帶”,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卓越人才反哺校企
通過校企間長期合作,華中農大動科動醫學院融通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形成“價值、研學、實踐、發展”四個共同體。
該院黨委書記劉興斌介紹,價值共同體的形成,強化了學校、企業、師生、行業人員“強農興農”“守護‘一個健康’”的使命與擔當,深化了師生對農牧行業的情懷;研學共同體的形成,提升了學校科技水平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激發了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學習內驅力;實踐共同體的形成,加深了教師對畜禽養殖業現狀的理解,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增強了課堂磁力;發展共同體的形成,豐富了育人資源,促升了學校辦學能力,助推了企業發展。
在此基礎上,學院每年都有大量優秀畢業生選擇在農牧行業就業,2021年已占學院當年畢業生總數的88%以上。
“這些畢業生熱愛行業、能力突出,且對行業現狀了解透徹,能夠解決企業生產問題。還有一些優秀畢業生繼續深造,投身畜牧獸醫科研,學成后選擇回校工作。”劉興斌表示。
2022年學院新入職教師彭忠,他因對預防獸醫學的興趣選擇在科研上深耕,堅持“干一行愛一行”,從華中農業大學到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始終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探索。與彭忠一樣,這些校企協同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在畢業后又為學校和企業事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深度合作互進共贏
在校企合作邁向深入后,華中農大動科動醫學院選派教師入駐企業擔任企業高管。程國富教授作為校企合作高級專員,受行業標桿企業揚翔集團邀請,定期駐扎在公司開展科研和技術服務。
這一舉措,既讓教師深入行業了解實際需求,也讓教師將科技帶入產業一線,進一步激發行業活力和產業潛力。
在此基礎上,校企成立聯合研究院,合作開展科研,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幫助企業解決生產問題;與企業共同舉辦行業會議、開辦技術訓練班,利用學科資源為企業員工提供各類生產技術培訓等。
2021年7月,華中地區基因組與豬聯合育種技術培訓班在校開班,學員來自湖南、河南等13個省市生豬養殖企業。來自湖南省湘潭市家畜育種站的羅薈和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孔樂穎都在發言中談到,通過各位教授的系統授課,學員們完善了自身專業知識結構,提高了專業技能。
另一方面,企業向學校捐助教育發展經費,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平臺與基地。合作企業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長期作為學生開展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的重要平臺,將創新創業課程的部分課堂安排在科前公司的生產線上,極大提升了學生行業認知度和實踐技能水平。
在培養過程中,合作企業逐步集聚科研人才、科技成果等優勢資源,成為行業領跑者,其中佼佼者如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已成功上市。
在這條新道路上,校企雙方以協同育人為紐帶,不斷豐富合作方式,不斷深化合作關系,建立產學研全面戰略合作體系,既為當前校企合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范例,也提升了學校農牧人才的培養質量,更實現了科研成果轉化同企業發展需求的高效精準對接,最終有力推動了學校與企業事業的共同發展。(譚力銘 代金貴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