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科學子赴云南開展調研養殖生產
為深入了解云南省畜牧行業發展現狀,明確畜禽養殖行業前景,8月10日至15日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赴西南地區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何啟蓋教授的帶領下,前往位于昆明市官渡區和安寧市的西南集團旗下養殖場、神農集團旗下屠宰場以及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插甸鎮鄉村進行實踐調研。
深入畜禽養殖一線,探尋畜牧行業發展新面貌
8月11日,實踐團隊前往位于安寧的兩個肉雞養殖廠進行實地調研活動。通過前期調查,實踐團成員了解到云南特有的禽肉供應鏈條現狀。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實踐團隊進入養殖場內部參觀。工作人員從養殖對象、養殖方式兩方面進行介紹,養殖場里主要培育尚未達到出欄時間的肉雞, 因為肉雞品種的特殊性,并未采用籠養的方式,而是走地散養。肉雞的飼養工作,已經實現自動化控制,將飼料投娶料塔,即可通過電閘控制飼料的精準投送,飲用水同理。
8月14日凌晨,實踐團隊來到了位于昆明市官渡區的神農屠宰場進行交流學習。據介紹,神農屠宰場中分為兩個不同用途的生產車間——”客戶挑選肉豬”和“負責屠宰與分割”,其中,第二個車間由六個工作車間組成。隨后,工作人員向實踐團簡述了屠宰場運作的整個過程:“標記-吊掛提升-預干燥,雖然工業化設備使得豬屠宰過程變得更加簡單,但其中蘊含的原理還是比較復雜的。”
在這5天的時間里,團隊成員從飼料廠到養雞場,再到屠宰場,親身進入車間和雞舍,學習、體驗生產一線的具體操作,與職員們深入學習交流。隊員們在實踐中學習,又經學習明白實踐的具體意義與價值,在豐富了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明白畜牧生產的社會意義。
調研武定鄉村振興,重啟養殖盤活發展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作為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何啟蓋教授對接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多年來一直受到何啟蓋教授的幫助。 為響應黨的號召,8月15日,實踐團隊在西南農牧集團段文蛟總經理帶領下,前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以“養殖產業推進農村發展”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同時在武定縣農業農村局付昌云安排下,調研插甸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參觀生豬養殖場,了解當地農村養殖發展情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
在武定縣插甸鎮,隊員們聽取了插甸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講解當地鄉村振興所取得成就,并進入插鎮上沾良村生豬育肥廠進行實地調研。此次參觀主要分為“場內整體設施”“生產線”“廢物處理”三個部分。 在“生產線”環節,工作人員講解道:“由于育肥車間內自動化程度較高,育肥車間內自動投料線、飲水口、漏糞口、刮糞板等設備齊全,在保證生產質量的前提下,可節約人力資源,提高產業收入水平。”針對養殖廢物的問題,企業在廠區周邊修建配套蘋果園,充分利用畜禽排泄物作為肥料的價值。同時,工作人員指出養殖場目前存在的一些隱患:“育肥車間內通風可能不足”、“廠區處晝夜溫差大”、“豬場給周邊大棚種植基地帶來生物安全隱患”。
隨后,隊員們來到上沾良村委會,西南農牧集團段總經理、上沾良村黨支部書記楊春祿和何啟蓋老師就如何重新啟動生豬養殖場交流意見。何啟蓋教授認為,重啟養殖場一方面可以帶動插甸鎮生豬養殖業發展,增加農民創收途徑;另一方面,養殖場與配套蘋果園可以為周圍村莊提供崗位,吸引農村青壯年留鄉,減少人口外流。段文蛟則表達了西南集團愿同當地人民攜手做好養殖工作的美好愿景。會后,三方就“需要重啟生豬養殖場”達成共識。
追溯紅色印記,領悟長征精神
隊員們還在武定縣縣區,依托紅色資源,重走長征路。在中共武定特別支部紀念碑前,頂著炎炎夏日,小隊上了一堂“追溯紅色印記,領悟長征精神”主題黨課,重溫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和老區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團隊成員感受頗深。“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我們應牢記歷史,將振興中華民族作為自己的使命。”母昌延說道。
陳宇豪感嘆道:“鄉村振興絕不是拍拍腦瓜動動筆就能做好的,需要以調研溝通做基礎,發掘本地資源,發展當地優勢,統籌區域資源,才能真正做好鄉村振興。我們還需要多多腳踏實地,躬耕實踐,不能被困于書本的理論中,更需要放眼土地上的一頭豬、一只雞,唯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我們才能更好的為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